close

工時紀錄,一個優秀的交差工具,一個愚蠢的管理工具

最近跟朋友聊到工時紀錄這件事,而我先前的兩份工作有被要求
所以提供了一下我的經驗和意見

首先,管理者會說 "不會以工時紀錄作為考績評判的依據,只是想了解同仁工作狀況"
當然這句話是唬爛的,但我們以善意的角度假設他們說得是真的

"了解同仁工作狀況"
基本上身為基層主管不知道底下工作狀況,還要透過流水帳紀錄才能知道,這管理方式要檢討了
而且有做過工時紀錄都知道,填寫的精神是 "你想看什麼我就寫什麼"
基層人員寫調整一次、到基層主管再調整一次、呈到中階主管再調一次,最後高階主管就看到一份精美的太平週報

倘若又不作為考績評判的依據,做這件事就只剩交差作用
(對客戶交差: 做你的專案用了多少人月喔~~)


至於對實際撰寫紀錄者(基層員工)的影響

1.降低提升工作效能意願
導入工時紀錄時,通常會要求 "一天要填滿八小時喔~~" (要交差麻~ 統計時人月要滿~)
在導入工時紀錄前,大家都會想辦法簡化自己的作業,尤其是 "重複性"、"簡單性" 的

例如每周一要交一份統計報表,從撈取資料、做樞紐分析承出去,大約一小時
在導入工時紀錄前,員工會試著把它自動化,花個半天時間寫個排程產出報表、甚至寄發mail都自動化
自此之後就不用管這件事,省下來的時間可以做別的事,或是摸個魚。

導入工時紀錄後,這項重複性工作是份肥缺,對於"湊足八小時"有很大的助益
先把這產表時間記錄成一個半小時或兩小時,每個禮拜都填~ 多補啊~
一個小時內做完寫兩小時,剩下一小時可以自行運用、摸個魚。

摸魚是人的天性,也因為這樣有很多的發明。ex.洗衣機、掃地機器人...
但同樣是摸魚,上面兩個狀況一個有優化工作流程,一個沒有。


2.降低創意、研發意願
通常創意型的工作者,很多時間是拿來發想
而找靈感的方式五花八門,看書報、上網看各式影音,甚至跟同事泡咖啡閒聊
最後花在製作成品的時間可能比找靈感的時間還少,那這段時間怎麼填工時? 
而且工時都要填分類,這要分在哪一類? 研發?收集資料?

研發人員常常在開發期間是沒有產出的,這時間短則數日,長則數月
當然管理者會說"沒關係,只是記錄",但寫出來不好看,人總是會找能快點達到功效的工作做

最重要的事,這類工作是重質不重量型,工時紀錄的統計很容易曲解它們的貢獻


總結來說,工時紀錄是適合量產型工作者,不適合知識、創意、研發型工作者
若您工作的屬性非重複量產型,主管還要求作工時紀錄,代表他腦子有洞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工時紀錄
    全站熱搜

    烤肉棒棒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